寿光官台《创修公廨之记》碑现存于羊口镇官台村。此碑自元朝树立至今七百余年,不仅当地村民视若神灵,外地专家学者、政界人士慕名参观者,亦为其气势之宏大,雕制之精美所震撼。2013年春天,此碑曾被不法文物贩子借助起重运输机械盗窃,幸被公安部门破案归还。我们通过对碑文拓片认真研究,多方查考历史资料,基本还原了碑文内容。百年元朝,其史籍及其他文化遗存相对来说是薄弱的。今天,近二千字的文字记载以及雕饰精美的实物凸显于世人面前,此碑之意义,尤其在中国盐业史上的重大意义,尚有待重新发掘认识。


  ()官台雕龙碑的基本情况

  《创修公廨之记》整座石碑由青石雕刻而成,分为雕龙碑帽、碑身、赑屃碑座三部分。赑屃(bì xì),又名龟趺、霸下、填下,龙生九子之长,貌似龟而好负重,有齿,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。传统文化遗存中多为石碑、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,属灵禽祥兽。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,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。此碑当地人称为“龙碑”,村民每逢重大节日或干旱时,都习惯到碑前祭奠。在村民眼中,雕龙碑是村里的“守护神”,是“镇村之宝”。据介绍,该村原有两座雕龙碑,其中一座较小,因遭雷击,碑身断裂,连同雕龙碑帽跌落,将赑屃碑座头部砸碎,碑身仅剩一半。残碑亦落入沟壕埋于地下,难寻其踪。其时,较大的碑座赑屃的头部尚完整。赑屃头顶部有凸起类似小帽的装饰,它双眼突出,大而圆,牙齿毕现,极具神韵。十几年前,被邻村一村民毁坏,现头部顶端平坦,两侧平如刀削,不再有当时的神韵。

  碑帽长1.30米,宽1米,高1.21米,重1.5吨。两面各雕有两条盘龙,龙首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下端,雕刻精细,毛发后飘,具有明显的元代雕刻风格;龙尾互相攀绕于碑帽上端,龙身鳞片层次分明。二龙各以一爪扑抓一珠。正中六个篆书大字“创修公廨之记”。整座碑帽结构合理,布局匀称,雕工精湛,令人惊叹,堪称石雕艺术之精品。碑身高2.06米,宽1.08米,厚0.28米,重达5吨。此碑两面均有碑文,正面除碑体下端部分字迹较清晰外,多数字迹已模糊难辨;而背面上除“协赞提名”四个楷书大字清晰可辨外,其余多模糊难辨。碑座,长2.35米,宽1.30米,厚0.75,2.5吨。此碑总高4.10米,总重量达9吨,碑身之高、重量之重,在古碑中较为罕见。


  ()正面碑文解读

  碑文正面自右向左竖排,共计28列。每列全格为65字,全碑含空格在内共1820格,实际约有1100余字。

  第一列为碑文题目:创修公廨之记。其中的“廨”字,读xiè,即官署,旧时官吏办公场所的统称。

  第二列为署名:“敕授般阳府路莱州儒学教授翟若绳撰并书□□篆额”。即该碑文作者、书写者的名字及官职;碑额篆书者的名字模糊不可辨认。

  第三列开篇即说:“夫官台遗迹,土人云齐王避暑之所,故俗相传未为实。而基址尚在,然无文字可考矣。四际围之仅二百余里,东涉于弥,西被于淄,南接斟灌,东北距海。其地广斥,乃利国煮盐之地也。”首先以历史传说的口吻说了官台村地名的来历,点明了官台历史的久远。接下来是以官台命名的盐场的面积及四至。官台所辖方圆仅二百余里,东边到弥河,西边覆盖淄河,南边与斟灌古城相接,东北边至海(渤海)。此地到处是广阔的盐碱地,是利国煮盐的场所。

  接下来解释的是自元代开始官台制盐管理机构基本情况。“至元初,设官勾以治之,办课盐一万七千余引,所管五灶,民几四百。至丁未改升司令司,设司令、司丞二员,品秩同县邑隶”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,已统治山东的元朝就设立了专门的盐业官员——官勾,管理官台场这一带的盐务,每年的盐产量达到17000多引。当时就有五灶煎盐,从业的灶民接近四百人。每年产盐达680万斤,折合3400吨。这一产量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,但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元代,仅靠人力熬卤制盐,付出的劳动量是极大的。到了丁未年(1307)官台场的盐业管理机构改升为司令司,设管理官员司令、司丞两人,品秩与县令相同。